栏目:mian 查看: 15
形容因激动、窘迫、发怒或羞渐而脸色涨红的样子。
出处:清・文康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回:“那安公子羞得面红过耳,眼观鼻、鼻观心的答应了一声。”
用法:作状语、定语;用于激动、发怒。
例子:老舍《四世同堂》:“而他的嘴又没有分寸,时时弄得长顺面红过耳。”
犹“面红耳赤”。见“面红耳赤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面红耳赤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子文为春秋楚国人,在楚成王时任令尹,相当于宰相的地位。在任期间,勤于国政,秉公执法,从不以权谋私,以私害公。二十八年间,曾经三次被免职,又三次复职,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,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,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,一定清清楚楚、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,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。宋代朱熹论及此事,感慨地说道:“今人有些小利害,便至于头红面赤。”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,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,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,就显得差多了。这里朱子以“头红面赤”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,又急又怒,满脸通红的样子,后来“面红耳赤”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形容人因紧张、焦急、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。
01.《文明小史》第二一回:“阿四看了好笑道:『你这样出门,被上海人见了,要叫你做曲辫子的。……』说得清抱面红过耳,没话讲得。”
02.《镜花缘》第四回:“看了一遍,不觉面红过耳,真是众目之下,羞愧难当,几乎把酒都羞醒了。”
as red as a turkey cock