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xiong 查看: 10
原指画竹子在动笔之前脑子里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。现比喻做事情动手之前心里已有主意;有打算或有把握。成:完全的。
出处:宋・苏轼《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》:“故画竹,必先得成竹于胸中。”
用法:主谓式;作谓语、定语、状语;含褒义。
例子:毛委员胸有成竹,决定马上向南去追赶部队。陈伯钧《毛主席率领我们上井岗山》
辨形:“竹”,不能写作“足”。
辨析:“胸有成竹”和“心中有数”;都有“心中已有打算”的意思。但“胸有成竹”偏重于事前对问题已有全面的考虑和解决办法;或因心中有了主意而办事神态镇定;沉着;“心中有数”偏重于对客观情况已有所了解。
歇后语: 1. 心口窝生笋子 —— 胸有成竹
2. 肚脐眼上长竹子 —— 胸有成竹
3. 笔杆子吞进肚 —— 胸有成竹
谜语: 1. 个个记在心 (谜底:胸有成竹)
2. 板桥画意在笔先 (谜底:胸有成竹)
故事: 宋朝文人画家苏轼和文同都擅长画竹,苏轼习惯画墨竹,认为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。文同在自家宅前种了很多竹子,每天观察竹子的成长变化,因此画出的竹子各具形态,栩栩如生。画家晁补之称赞文同画竹是“成竹已在胸”
指画竹之前,心中早已有了竹子的完整形象。#语本宋・苏轼〈文与可画筼筜(yún dāng)谷偃竹记〉。后用“胸有成竹”比喻处事有定见。
竹之始生,一寸之萌耳,而节叶具焉。自蜩腹、蛇蚹,以至于剑拔十寻者,生而有之也。今画者乃,有竹乎?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,执笔,乃见其所欲画者,急起从之,振笔直,以追其所见,如,少纵则逝矣。与可之教予如此,予不能然也,而心识其所以然。夫既心识其所以然,而不能然者,内外不一,心手不相应,不学之过也。故凡有见于中,而操之不熟者,平居自视了然,而临事忽焉丧之,岂独竹乎!
[1]节节而为之,叶叶而累之:画竹子时,先将竹节一节节画好,再逐一添加竹叶上去。为,音wéi,作。累,音lěi,增加。
[2]岂复:岂,意为怎么;复,相当于口语的副词“还”(音hái),岂复有竹乎的意思是那里还有竹子呢?
[3]熟视:细看。
[4]遂:进。
[5]兔起鹘落:兔子刚跃起,鹘鸟就猛冲下来。此比喻书画时笔势的健疾。鹘,音hú,鹰一类的鸟,亦称隼。见“兔起鹘落”。
另可参考:宋・晁补之〈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〉(据《鸡肋集》卷八引)
文同(公元1018—1079),字与可,北宋梓州永泰(今四川盐亭县东)人。擅长诗文书画,以画竹及山水闻名。和苏轼是表兄弟,也是感情深厚的好朋友。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七日,苏轼曝晒书画时,找到了文与可赠送给他的〈筼筜谷偃竹图〉。因为当时文与可已经过世,睹物思人,于是以此画为篇名,写下〈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〉,文中叙述文与可画竹的理论和对文与可的怀念。文与可十分喜爱竹子,所以在窗前种了一大片竹子,无论晴雨寒暑,都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形和姿态变化。文与可曾告诉苏轼说:“画竹之前,胸中必须先有竹子的完整形象,然后心手相应,如此才能将竹子生动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。”这段文字成为古代重要的绘画理论。后来“胸有成竹”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,用来比喻处事有定见。
01.宋・晁补之〈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〉:“与可画竹时,胸中有成竹。经营似春雨,滋长地中绿。”
02.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一○五回:“但是看承晖的精神,又好像胸有成竹一般。”
03.《文史通义・内篇二・古文十弊》:“自文人胸有成竹,遂致闺修皆如板印。与其文而失实,何如质以传真也!”
04.清・宣鼎《夜雨秋灯录・卷五・小癞子》:“所谓精者,如承丈人之蜩,如运郢人之斧,如射甘蝇之箭。胸有成竹,目无全牛,游戏出之,俯拾即是。”
05.《歧路灯》第六五回:“盘算谭绍闻的事,该怎么处,胸中已有成竹。”
语义比喻处事有定见。
类别用在“坚执自信”的表述上。
①如何应付这次考试,他早就胸有成竹。
②他最大特色就是遇事沉著,显得胸有成竹。
③这件案子该如何侦办,警方似乎已经胸有成竹。
④事前充分准备,胸有成竹,到时便不致于慌乱失措。
⑤看他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,似乎这场比赛已胜券在握。
⑥他露出胸有成竹的神情说:“你别著急,看我怎么应付。”
⑦经过长期的准备,他对于如何赢得这场比赛早已胸有成竹。
⑧他胸有成竹地对经理说:“这事就交给我办,你放心好了。”
⑨这场球赛打得十分激烈,而我方教练指挥若定,似乎胸有成竹的样子。
have the right answer for
胸(むね)に成算(せいさん)がある
avoir un plan bien arrêté(sǔr de ce qu'on va faire)
für etwas schon ein Konzept haben(eine klare Vorstellung von etwas besitzen)
иметь готовое решение в голове(в душе созрело решени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