栏目:di 查看: 12
全体一致痛恨敌人。
出处: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:“修我戈矛,与子同仇。” 左丘明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:“诸侯敌王所忾,而献其功。”
用法:联合式;作谓语;指一致痛恨敌人。
例子:郭沫若《南京印象》十四:“十年抗战,共赋《天衣》,敌忾同仇,卒致胜利,而今却成为追忆了。”
即“同仇敌忾”。见“同仇敌忾”条。
此处所列为“同仇敌忾”之典故说明,提供参考。 “同仇敌忾”系由“同仇”及“敌忾”二语组合而成。 “同仇”出自《诗经・秦风・无衣》,内容是说:即使没有足够的衣服,仍然可以共穿战袍,整理武器,一起杀敌。描述了慷慨赴战的志气,反映战士之间的友谊,从穿衣到杀敌,都愿意患难与共。 “敌忾”则是出自《左传・文公四年》,内容叙述宁武子婉转批评了鲁国僭用天子的歌乐。卫国的宁武子到鲁国访问,文公设宴款待,席间文公命乐工们演奏〈湛露〉和〈彤弓〉两首诗歌。宁武子没有辞谢,也没有赋诗应和,按当时的外交礼节而言,是很失礼的。于是文公派管理礼宾事务的官员私下探问原因,宁武子说:“我以为那两首诗歌是乐工为了练习而演奏的,因为它们是演奏于天子的宴会。以前诸侯在正月时,前往京师向天子朝贺,天子设宴奏乐,此时赋〈湛露〉,就表示诸侯愿意共同抵御天子所痛恨的人,为天子效命。天子因此赐给他们红色和黑色的弓、箭,以彰显他们的功劳,并设宴乐酬赏。现在我只是奉命来继续两国的友好关系,承蒙君王赐宴,岂敢触犯大礼而自取罪过呢?”后来这两个典源被合用成“同仇敌忾”,用来指共同抵御仇敌。也作“敌忾同仇”。
01.《清史稿・卷四二六・李宗羲列传》:“天下臣民,知皇上有卧薪尝胆之思,必共振敌忾同仇之气。”
A common danger causes common action(be unanimous in their hatred against the enemy)